• <rt id="jbibw"><optgroup id="jbibw"></optgroup></rt>
        <source id="jbibw"></source>

      1. <video id="jbibw"></video>

        <rt id="jbibw"><meter id="jbibw"></meter></rt>
        1.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 

          經濟日報專題報道:晶能光電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時間:2016-02-02 來源: 點擊:12764

          (經濟日報記者 賴永峰 沈 慧 劉 興)

          時隔兩年,再次見到晶能光電(江西)有限公司CEO王敏,是在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召開前夕。因為自主研制硅襯底LED芯片并將其產業化推向全球市場,他和他的團隊一舉摘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桂冠。

          這并非他們第一次斬獲殊榮。事實上,早在2011年,晶能光電就曾因“用普通設備,更低成本工藝生產LED”,與Apple、IBM等公司一同入選當年的“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2012年更因硅襯底大功率LED芯片量產,入選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年度新聞事件;2014年美國能源部則在《固態照明研究與發展制造藍圖》報告中寫到:“晶能光電是硅襯底LED技術的最早實踐者,并在2012年6月開始量產硅襯底氮化鎵LED芯片”……

          “我們很慶幸,做的是為人類創造光明的事兒;我們很幸運,選擇了硅襯底LED技術,并將這條路越走越寬。”王敏驕傲地說。

          找錢

          北上、南下,銀行、投資機構,國企、民企……凡是當時能想到的或許可以籌些錢的地方,王敏一個沒落下。投資人聽到技術時很興奮,但了解到這還只是實驗室技術,考慮到投資風險,又都臨陣退卻了

          放棄待遇優厚的工作,一頭扎進剛起步的LED行業,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勇氣。

          當年,王敏只是LED產業鏈中的“局外人”。浙江大學機械系畢業后,他進入江西省外貿廳,從事儀器、實驗設備引進工作。因為同為江西余干縣黃金埠中學的校友,更因直接參與南昌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實驗設備的引進,1994年,他與研究硅襯底LED的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開始了合作。

          2004年,硅襯底LED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王敏意識到:“這或許就是我一直要找的能做成世界級公司的技術!”于是,他從創立不久的南昌科技示范學院藥學院全身而退,開始漫長的LED產業化苦旅。

          北上、南下,銀行、投資機構,國企、民企……凡是當時能想到的或許可以籌些錢的地方,王敏一個沒落下。投資人聽到技術時很興奮,但了解到這還只是實驗室技術,考慮到投資風險,又都臨陣退卻了。“他們希望投資的次年就能靠盈利回收50%的成本,兩年內就將成本全部收回。”王敏笑著回憶。

          正在王敏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潘曉峰,獨特的LED技術讓這位資深投資人眼前一亮。終于,一年50多次的輪番考察、10萬多字的技術報告形成后,金沙江創投拋出“橄欖枝”,牽頭投資1000萬美元用于技術中試,并由江風益教授和王敏聯合創立晶能光電。

          有了這場“及時雨”,中試順利開展。可很快,公司財務再次捉襟見肘,產業化資金沒有著落。也難怪,從基礎科研的實驗室階段,到成果轉化的中試階段,再到形成生產力的產業化階段,這3個階段的投入比一般為1∶10∶100。而一臺核心生產設備MOCVD就需要2000多萬元,資金投入之巨大,可想而知!于是,王敏又作出了在外人看來更為“瘋狂”的舉動——2007年完成4950萬美元的風險融資,擴建3條生產線;2010年完成5500萬美元的風險融資,擴建21條生產線。

          融資的代價是原始股權被大量稀釋。“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拱手讓給別人,不后悔?”面對《經濟日報》記者的追問,這位看起來一身學者氣質的老總略顯羞澀地笑了笑,“家里吃飯的錢夠了,再多的錢就只是符號”。王敏的偶像是僅持有1.4%股權的華為“掌舵人”任正非,在他看來,控不控股,有多少股權不重要,“關鍵要看是否有利于晶能光電發展壯大”。

          事實印證,王敏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風投持續的資金注入下,晶能光電每年用于技術研發的投入保持在8000萬元以上。可問題同樣存在,風投周期太長、資金到位太慢,好幾次公司賬上山窮水盡,員工工資都成問題。那段日子成為王敏人生中最灰暗的時光——每個季度末,他都將自己關在辦公室內,四處打電話借錢——家人、朋友甚至投資人,他幾乎借了個遍,借了多少次他已記不清了。

          但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向老父親借錢。2011年底回家過年的王敏猶豫再三,向經營著一家私立中學的父親開口借1500萬元。然而老爺子的一句話,讓這位素來最被信任的長子有些無地自容。老爺子問他,“這筆錢到底能不能還,若不能還,我也借給你,但會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從小到大從不讓父母操心的王敏第一次被父親質疑,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一晚他躺在床上輾轉難眠,也問自己:“40多歲創業,成不成功在此一舉,到底值不值得?”

          當然,上天沒有辜負他的執著。2012年,晶能光電在全球率先實現硅襯底大功率LED芯片的規模化量產,成功將硅襯底LED芯片應用于照明領域,并率先在全球完成專利布局,贏得先機。目前以硅襯底LED技術為基礎,通過產業鏈上、中、下游垂直整合,晶能光電在全國已形成擁有12家企業的硅襯底LED產業鏈。2015年,硅襯底LED產業鏈產值預計達50億元,未來3年可望形成百億元產值規模。

          “暗戰”

          “每次聽到競爭對手又將LED芯片亮度提升幾個百分點,心里就很著急。”陳振自嘲。于是,他12點準時到生產線上編程序,帶領外延團隊將公司veeco機臺從45片的設計改到54片。在晶能光電,他好似一根時刻上緊的發條

          大浪淘沙,幾十年來國內外的LED企業生生滅滅。在這場后來者居上的戰役中,晶能光電何以華麗逆襲?

          王敏坦陳,成功源于“堅持、開放、創新”,更源于擁有一支為理想默默堅守的研發團隊。

          “如若能夠率先實現硅襯底LED芯片量產,那對中國LED行業甚至全球LED產業的意義不言而喻。”——現任首席技術官趙漢民在半導體行業深耕已久,擁有國際發明專利十余項,曾憑借其技術成就一家美國高科技公司。2008年,他已到不惑之年,毅然辭掉全球LED五大廠商之一的國際巨頭企業高級科學家職務,加盟晶能光電。追逐夢想也意味著有所犧牲:平均兩個月,趙漢民飛回美國探望一下妻子和一對兒女;在美國工作時,趙漢民是典型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周末時常帶著家人郊游、逛街,如今即便回去每天也是郵件不斷,深夜還要和國內的團隊開會。為此,一直很擔心他身體的妻子有次趁他不在家,偷偷將他的電腦藏了起來,騙他說扔掉了,看著他焦急地出去尋找,不忍心又把電腦拿了出來。此后再回美國,如果一個人出門,他總要背一個大大的裝著電腦的背包。旁人問起,他就無奈地聳聳肩,開玩笑說:“不背著就要被老婆砸了。”8年來,忍受著與家人分離的寂寞,他帶領整個研發團隊摸著石頭過河,開發了一個又一個領先的產品。

          “研究氮化物半導體10多年,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利用所學,讓祖國在氮化物半導體的某個領域立足。”——現任硅襯底研發副總裁孫錢,中組部第一批“國家級人才”入選者。在投資人和董事們的“三顧茅廬”下,2011年他離開供職的美國普瑞公司,正式加入晶能光電。按照他的話說,他“裸歸了”,但現實的復雜性遠超他的想象。大功率硅襯底LED技術的關鍵攻克期,他與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地泡在車間,甚至為集中精力一度將妻子送回娘家。可一個問題解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又出現。“要說從不氣餒,那是假話。”2012年,背負著硅襯底LED性能提升重擔的孫錢前往井岡山學習,走在革命先輩挑糧而過的羊腸小道上,他忽然感慨良多,“硅襯底LED技術研究就如同一場革命,不能輕言放棄”。重拾信心,他帶領研發團隊不僅成功將氮化鎵發光薄膜裂紋問題解決掉,還開發了新一代硅襯底大功率LED技術,快速提升了硅襯底LED的技術水平。

          “能做點事,在這里很值。”——現任外延副總裁陳振,師從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曾任美國一家LED公司研發科學家和研發經理,在固態發光領域擁有11項專利。談及“師傅”陳振,研發人員涂奎掏出手機,翻出與陳振的微信記錄:凌晨1點,他遇見問題給陳振發消息立刻收到回復,凌晨2點陳振還在線,凌晨3點、4點……“任何時候陳振都是待命狀態。”涂奎說。為啥這么拼命?“每次聽到競爭對手又將LED芯片亮度提升幾個百分點,心里就很著急。”陳振自嘲。于是,他晚上12點準時到生產線上編程序,帶領外延團隊將公司veeco機臺從45片的設計改到54片,節省費用的同時提升20%產能。在晶能光電,陳振好似一根時刻上緊的發條。為此,一向睡眠很好的他來晶能光電后常常失眠,而整日聚少離多,曾經答應再給他生個孩子的妻子目前放棄了這一打算。

          趙漢民、孫錢、陳振,在晶能光電像這樣被“挖”過來的優秀人才還有很多:“我們是做一件讓中國人自豪的大事。”——梁伏波,現任晶能光電芯片副總裁;“在這個團隊里做事是十分開心的。”——涂洪平,現任負責運營支持和行政的副總裁……這樣的名單還可以開出很長。

          是什么吸引他們拋家別子來到晶能光電?“首先是成就事業的理想,其次是公司開放和包容的文化,還有公司成立之初就設計好的共享公司成長價值的制度。”王敏回答。

          LED業界的專利大戰此起彼伏,擺脫國外巨頭的專利控制,他們日復一日地努力著,也正開創屬于晶能光電的傳奇。

          堅守

          “這么多年,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有沒有想過放棄?”記者單刀直入。“雖然一直不輕松,但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一切偉大的背后都是苦難。”王敏回答

          “你相信CEO的工資比工程師還低嗎?”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王敏年薪在晶能光電排名20名以后!

          好幾次,投資人主動提出給他漲工資,但都被王敏婉拒。“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沒有達到心理預期。”他淡淡一笑。

          最艱苦時,高管團隊曾連續9個月未領工資,但他們在研發投入上從未吝嗇過。“晶能每年投入8000萬元左右研發經費。只有持續地投入,才能使技術不斷進步,在這方面我們是‘飽和供給’。”王敏非常自信地說。

          以封波為代表的年輕一代硅研發團隊,是與晶能光電同步成長的一代。

          2007年,封波研究生畢業后,背著行囊來到了南昌。此時的硅襯底技術路線前途還不算明朗,可謂一切從零開始。“遇到太多的問題,沒有前車之鑒,只能靠自己摸索,太痛苦了。有好幾次,我都以為自己無法再堅持下去,認為研發硅技術已經沒有了可能。”封波回憶。

          他說,“自始至終我們都憋著一口氣,立志要爭口氣,要把硅技術做好”。和所有晶能人一樣,做硅襯底LED技術已成為封波的一種情結。

          “這么多年,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有沒有想過放棄?”記者單刀直入。“雖然一直不輕松,但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一切偉大的背后都是苦難。”王敏回答。記者了解到,從2007年起,不斷有跨國巨頭向晶能光電提出控股意向,但董事會和團隊態度堅決:“被國外公司收購,或許團隊會更輕松,但對晶能光電,甚至是整個國家都是一種遺憾。我們不想任由外國公司牽著鼻子走,我們要堅持!”

          或許正是看中這點,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潘曉峰曾對王敏說:“只要是你創立的公司,我都會投資!”

          今天的晶能光電因硅襯底LED芯片一舉成名。不過,王敏的發色也從2012年開始漸變成如今流行的“奶奶灰”。“我現在已步入了老人家行列。”他自我調侃,發白了,心潮依舊澎湃著,“獲獎是硅襯底LED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絕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更高遠的起點,未來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讓硅基LED光耀世界,晶能光電正砥礪前行。

          下一篇:央視財經《對話》欄目聚焦硅襯底LED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敬請關注! 上一篇:經濟日報:點亮硅基LED 當驚世界殊——硅襯底LED研發紀實
          亚洲精品中字中出无码